教育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加强师德修养 践行为人师表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21日

  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的神圣使命。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

  正因此.加强师德修养、践行为人师表,已成为新时代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师德修养问题日益突出.教师歧视、讽刺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尊严,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不仅影响着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师德修养刻不容缓。

  (一)加强师德修养是国家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章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或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2006年9月,我国颁布并正式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也对教师作出了三条明确规定:一是“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二是“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三是“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把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升到了法律规定的高度,这既是对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

  (二)加强师德修养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经济长远发展,社会长足进步,靠的是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90后”的学生,不再“尽信师”,“唯师是听”。他们敢于说“这是我的权利”。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独立的世界观和判断力,老师与学生的“代沟”更明显。教师只有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提高教育水平。

  第二,教师与同事的和谐。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学会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位教师在教育工作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与同事合作、交流与探讨。

  第三,教师与家长的和谐。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真正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家长和孩子共同认可的教育。教师要虚心倾听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四,教师与社会的和谐。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学生,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教师必须既严格要求自己.又十分理性地把自己当作社会普通的一员,尽自己的双重职责。

  第五.教师自身的和谐。作为教师,既要为实现教育理想而努力.更要学会自我调节。在利益诱惑面前耐得住,以完善人格、高尚情操主动参与教育,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真正实现依法执教、依法施教.实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三)加强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其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强、模仿性强的青少年儿童。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同时还表现在其劳动行为上。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影响人的思想和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向人传道,自己的道德必须高尚。

  有关部门不久前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在21种全民所有制的行业中,教师被认为是社会形象最佳的。但放眼四周。曾经被人们称之为“最后一片净土”的教育界,如今不那么干净了。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热衷家教、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补课大有人在;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礼品或要求办事并不鲜见;甚至有的教师行为不端,对学生造成极坏的影响等等,不一而足。教师“缺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教师们必须提高师德修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四)加强师德修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核心理念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下列“五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平等意识和创造思维,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是发展意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学会、都能发展、都能成材,这是为师之德的试金石。对于那些爱上网、爱看课外书、爱惹事的学生,不能总是批评或漠视。

  二是平等意识。孔子教育学生通常用缓和的、循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很少疾言厉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这是师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表现。一个真正好的老师就会像孔夫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人格上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而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三是公正意识。学生对教师的公正期望值很高。一项调查表明:92%的学生认为,偏心是教师身上最不能原谅的缺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奖罚,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和长短处,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合情合理地对待每一件事,不要以成见看人.也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

  四是包容意识。新课改要求教师包容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冷静地接受学生的批评和合理性建议,平静地接纳那些被认为调皮捣蛋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五是创新意识。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师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创新。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要不断改进,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主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五)加强师德修养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只有加强师德修养,才能不断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幸福。否则,面对家长物质上的“尊重”和市场经济的遍地诱惑。教师很难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信条,安贫乐道、“化作春泥更护花”便成了一句空话。加强师德修养,能使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变成充满智慧与人格的挑战,使自己的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

  师德来自于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教师师德的提升,在于文化、艺术、心理、社会等诸多精神营养的植入。加强师德修养的过程.实际上是自身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事业走向成功的过程。只有加强师德修养,才能不断发展自己,取得成功。

  二、践行为人师表的根本途径和主要办法。

  践行为人师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每个教师情况不一样。途径和方法也不一样。但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情况或采用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你的心态,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一)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

  方向感对一名教师践行为人师表非常重要。正如一句英国谚语所言:“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要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关键在于自身的选择,是选择精神立身,还是选择富贵立身。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时期,整个社会显得异常浮躁,相对来说,教育是一块难得的净土。教师唯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可永葆心灵的恬静与快乐,在教育这块热土上稳住脚跟,潜心投入。

  立足教育,投身教育,才能保持内心的恬静。佛家讲“静能生慧”,是说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能像针一样尖锐,无坚不摧,也就能不受外界的诱惑,心如止水,静下心来做事情,就容易产生智慧。

  (二)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真正爱学生.这会产生强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而失去责任感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失去必要的良知。教师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必将在麻木中失去教育良知,诸多教育怪现象就随之而生。

  教师最大、最好的责任感,那就是尽快地发展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一贫如洗。对别人就不可能慷慨解囊: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那么新形势下教师如何增强责任感呢?首先要提高责任意识,切实改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人态度,或者得过且过的混沌状态。其次,要勤思考、善钻研,把这种责任意识外化为行为和能力。增强责任感,提升教育水平,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善于变通。不能用同样的模式去教育不同的学生,“以一当十当百”虽省事.但行不通。二是开动脑筋。积极探究。敢于创新,做一个有自己思想的教师。三是张扬个性.体现风格,让学生感觉到新鲜.充满学习激情。四是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交差应付,做表面工作。

  (三)做一名有进取感的教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该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以及做人的准则和能够支撑人生的强大精神动力。

  教师应严谨治学,勤于进取,养成主动的进取心,并保持永恒的进取心。尤其要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把陶行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四)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

  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有亲和感,学生学习才会主动积极,潜能就会开发出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成了一种无形的教学资源。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亲和感?有的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无所顾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有的老师刻意远离学生,高高在上,学生对他敬而远之:也有的老师既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又是可敬的师长。亲和应该是可亲而又可敬的。

  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

  (五)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纪律就像石头。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它垫在脚下。它会帮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待教师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应具有“学校是我的”的意识。这是一种主人翁的精神,有这种意识。就不会自由散漫,就会产生约束感。

  约束感是衡量一个人成熟度的标志。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一个有约束感的人.面对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消极的情绪。因为是出自他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标准.他的内心是安定的、平和的。

  要有约束感.就必须学习和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并遵守教育机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

  要有约束感。就必须提高个人修养。“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教师要十分注意穿着打扮:不宜珠光宝气、涂脂抹粉,打扮太前卫:也不宜随随便便,邋里邋遢。教师还要注意个人行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娱乐过度、品行不端等,都会对学生造成极坏的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学风既善.教育自兴;教育既兴,国家自盛。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下,教师们只有自觉地加强师德修养,正己、敬业、爱生、奉献,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培养人才的重任。

上一篇:高考是社会公平的象征 有望引进综合素质评价   下一篇:教育部: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让人民“学有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