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课程改革:坚定不移持续推进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14日

  教师利用教室门前的基地,指导学生观察、记录木耳的生长,学生们在他们的日记中详细并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自己栽种的“木耳宝宝”的生长情况,这是发生在黑龙江宁安下马河村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情景。

  而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们把孩子领到学校的基地,实地测量菜地的长、宽,计算怎样合理利用土地。利用孩子们熟悉的资源学习新知识,他们不仅感到亲切,更从内心里激发起学习的动力和需求。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课堂发生了种种让人欣喜的变化。

  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带来深刻而本质的变化

  1999年教育部启动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课程改革从2001年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到今天义务教育新课程在全国的实施;从2004年的4个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到今天的10个省级实验区,如此广泛的教育变革经历了充满激情的探索与创新,基本上做到了平稳健康进行,为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深刻而本质的变化。”姜沛民介绍说。

  在他看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这样一些成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改革目标,其方向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新课程强调了学校教育要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既强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注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这些理念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在国家课程中,增设了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技术等课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使课程更好地反映我国实际、时代发展要求和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新课程设置既保持国家统一意志,又适应了各地的实际,激发了地方和学校课程拓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中小学总课时中占到20%的比重。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积极、本质的改变。教师更加注重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实行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课程改革后的课堂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感受。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反映最新科技发展的教科书。基本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状况,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教师培训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同时建立了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的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中考、高考改革稳步推进。中考改变了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打破了分分计较、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决定孩子去向的做法,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让有个性、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学生脱颖而出。各地纷纷探索多样、多次考试;尝试考试成绩以等级制方式呈现;积极探索从优质高中招生名额中拿出一定比例、免试保送或推荐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

  课程改革还把学生综合素质纳入日常评价范畴,成为课程改革的又一亮点。今年,各高中课改实验省区将迎来改革后的首次高考,目前各地已经结合本省区实际,制定了2007年高校招生考试方案。

  课程改革经历了充满激情的探索与创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而系统的变革,设计之初就已考虑到推进时必然会面临重重困难。姜沛民说:“改革是在区域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严重参差不齐的特殊国情下全面推进的,其难度之大在预料之中: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课程改革必然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缺乏经验以及各级政府的认识和支持不到位,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力不足,教师专业水平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科研部门的支持力不足,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匮乏,社会动员不充分等矛盾和问题。”

  “但是,时代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准备好而停止前进;国家、民族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素质国民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期盼更不允许我们犹豫不决。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各级教育部门的不断探索,改革中的困难正在逐步得到有效化解。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完成一轮的实验,需要认真加以总结、调整和完善,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姜沛民这样认为。

  他介绍说,比如课程改革启动之初,教师队伍结构和数量、思想观念和专业素质的不适应,是各地普遍遇到的问题,多数省份采取积极措施得到较好解决。比如广东省通过挖潜整合校内资源、扩展校外资源等方式初步解决了教师数量和结构问题,特别是通用技术教师的解决很好地利用了职教和社会资源。

  再比如,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学校开课选课、学分认定等难点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为突破高中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各省普遍成立课题组进行集中研究攻关,在相关问题方面形成了一般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各省确立了样本学校,建立了在学校层面解决难点问题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实践模型,摸索了经验。

  姜沛民强调:“课程改革关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当然,这种推进必须建立在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和指导体系与专业支撑体系的不断强化上,建立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的基础上,既坚定改革方向,又要扎实稳妥推进。”

  【链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1999年开始改革方案设计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工作;2001年9月,义务教育新课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开始实验,至2005年9月,全国几乎所有地区的义务教育起始年级都开始实验新课程;20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率先开始实验工作,截至2006年秋季,实验省已扩大到了十个省(区、市)(包括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天津、辽宁、浙江、安徽、福建),2007年秋季,北京、吉林、黑龙江、陕西、湖南五省也将进入新课程。按照教育部的规划,2008年将加大高中新课程的推进力度,2010年以前普通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铺开。

  中考改革:2004年,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中有17个地市率先尝试中考改革。2005年,中考改革实验区扩展到全国550多个地区,2006年中考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开、稳步推进。

上一篇: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进行时   下一篇:温家宝: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